霍尼亚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7 [复制链接]

1#

五、携手应对全球人道主义挑战

当前,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移民和难民问题等全球人道主义挑战日益严峻。中国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向其他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为应对重大挑战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力量。

(一)开展自然灾害应急救援

中国积极响应国际社会呼吁,通过提供救灾物资、派出国际救援队、提供现汇援助等方式,向印度尼西亚、墨西哥、智利、所罗门群岛、巴哈马、萨尔瓦多等遭遇地震、飓风等严重自然灾害的国家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救援。年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中国紧急驰援,先后提供3批援助物资,派出救援力量余人。中国派出的国际救援队是第一支抵达尼泊尔的重型国际救援队,为协助尼泊尔开展搜救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年厄瓜多尔发生7.8级地震,中国第一时间向厄瓜多尔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援助物资由5架包机不远万里运往基多。年,“伊代”飓风席卷东南部非洲,中国向津巴布韦、莫桑比克、马拉维紧急提供人道主义物资援助,并向莫桑比克派出国际救援队。

(二)响应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在埃博拉、黄热病、寨卡病*、鼠疫等疫情暴发后,中国向有关国家提供紧急援助,帮助抗击疫情。西非埃博拉疫情暴发后,中国第一时间向13个非洲国家提供了5轮、累计1.2亿美元的紧急人道主义物资援助,向几内亚等疫区国家派出近名医护人员和公共卫生专家,累计留观诊疗相关病例多例,检测样本近0份,培训医护人员1.3万人次。在最危难的时刻,中国医护人员和专家同非洲人民患难与共,谱写了中非患难与共的感人篇章。中国还为埃博拉疫区援建了实验室、治疗中心等10余个项目,利比里亚治疗中心从开工到竣工仅用了20余天,中国-塞拉利昂实验室被塞拉利昂卫生部指定为“病*性出血热国家参比实验室”以及“国家生物安全培训基地”。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多点暴发并迅速扩散蔓延。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国在做好自身抗疫工作、保障国内抗疫需要的前提下,根据疫情严重程度、医疗卫生条件、疫情国具体援助需求和自身能力等因素,向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和支持,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援助时间最集中、涉及范围最广的一次紧急人道主义行动。

(此处插入专栏3,内容请见新华社新闻图片专线所配发的相关稿件)

(三)提供粮食援助应对饥荒

受极端天气和战乱等因素影响,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日趋突出,强厄尔尼诺现象使全球不少地方面临严重饥荒。为帮助受灾国解决吃饭问题,自年起,中国连续向亚非拉50余国提供紧急粮食援助,惠及上千万受灾群众。截至年底,中国还使用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与世界粮食计划署合作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24个国家提供粮食援助,保障当地最脆弱群体的粮食安全。

(四)参与灾后恢复与重建

中国积极开展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紧急救援阶段结束后继续向受灾国提供援助,帮助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年菲律宾台风“海燕”救灾行动后,在重灾区塔克洛班市20所受灾较为严重的学校援建了套临时校舍。年多米尼克“玛丽亚”飓风过后,启动西部公路、医院受损屋顶修复项目,并为多米尼克重建6所中小学校。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实施巴基斯坦联邦部落地区和俾路支省恢复项目,惠及近万个家庭、近2万名学生。中国还注重为受灾国提供综合性方案,为受灾国整体重建提供系统支持。年,为尼泊尔提供震后重建一揽子中长期援助,覆盖基础设施抢修、民生恢复、文物古迹修复、灾害防治能力建设等领域。

(五)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中国通过援建灾害管理设施、提供防灾救灾储备物资、支持社区防灾备灾项目、开展能力培训、制定*策规划等方式,帮助相关国家克服资金和技术瓶颈,加强灾害风险治理能力。同2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一带一路”地震减灾合作机制,并实施援建尼泊尔、老挝、肯尼亚地震监测台网和中国-东盟地震海啸监测预警系统等项目,提升相关国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将无人机技术用于马尔代夫监测海平面上升和洪水等状况,更好开展灾害预防及应对。同英国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实施了亚洲社区综合减灾合作项目,支持提高尼泊尔、孟加拉国社区综合减灾水平。

(六)参与缓解移民和难民危机

中国始终密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