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尼亚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横扫欧亚浅谈蒙古大军所向披靡的原因 [复制链接]

1#
乌鲁木齐治疗白癜风最好的 https://yiyuan.99.com.cn/bjzkbdfyy/bdfzz/313210.html

根据记载,蒙古帝国在亚洲扩张让中国等地人口减少了接近一半,数次西征也于路直接间接灭掉了上千万人。有国外学者认为,蒙古帝国入侵导致了总共超过万人被杀,可谓世界历史上惊人一笔。这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恐怖结果并不单单是依靠强弓良马或者某种先进战术的原因。

号称“上帝之鞭”的匈奴王阿提拉,鏖战罗马的帕提亚萨珊波斯,对抗十字*的阿拉伯世界,以及傲视中亚的突厥部族都拥有大批弓骑兵和出色骑兵群。那蒙古*队优势何在?事实证明,他们出众之处在于高度统一的*事体制和强大的组织能力。

(蒙古帝国扩张动态图)

这并不是一个传统游牧部落集合,而是全面*事化的扩张性帝国。在成吉思汗,拖雷,窝阔台,蒙哥一个接一个强人率领下东征西讨,纵横欧亚。直到内部权力争夺让蒙古帝国陷于分裂。此后帝国集权统治力量下降,逐渐蜕变为多个地区性游牧或半游牧国家,便再也不复席卷欧亚的能力了。

(现代复原蒙古骑射手)

总结来说,蒙古*队依靠了以下几点优势:

源头——领导者能力出众,具有野心和远见卓识。核心——*事体制严密强大,集权制高效。基础——武器战术优异,善于学习吸纳新技术。后盾——统一了蒙古草原,人力物力丰沛。保障——游牧特性使持续作战,快速机动成为可能。(蒙古战士风貌)

领导者与*事体制:

人,永远是最关键的节点。开创,永远是最难的部分。

无论是不是以英雄史观来看这段历史,成吉思汗无疑是那个把一盘散沙的蒙古人锻打出冷酷锋刃的角色。

(蒙古国,距离乌兰巴托54公里处的成吉思汗骑马雕像,不锈钢制,40米高)

统一蒙古各部以后,成吉思汗摒弃了松散的部落兵制,以千户制建立起高度忠于他个人的*队。《蒙古秘史》记载他将全蒙古牧民编组成95个千户。任命千户,百户,十户长具体管理,犹如封建时代的齐民编户*策,保证了基础统治和兵员征召效率。作战时,宗王,万户由大汗直接指挥,千户则指挥下级*官。针对大目标的命令发布后,具体到官兵身上的作战指令可以有广泛回旋余地,下级被允许选择合适战术对敌。实际作战中,蒙古*队以十人队为基础执行战术机动。如果有士兵于战斗中逃跑,那么他的9个同伴将立即面临死刑。所有*兵都必须无条件忠于彼此和上级,特别是大汗。

在游牧人熟悉骑射的先决条件下,成吉思汗更创立了严酷到无情的训练制度。他要求士兵一遍又一遍的练习骑马,射箭和集群战术。所有编队,变阵都会反复磨砺,整个过程严厉到现代人看来不科学的程度。

铁血训练让蒙古骑兵拥有了执行多种战术的可能,常见战术有四种:

消耗战术——当敌*强劲,阵容整齐时,蒙古骑兵会分散为多个十人,百人小队,不断用骑射袭扰对手。持续一段时间后,若敌*出现破绽,蒙古骑兵会立即重组,攻向敌人弱点。回旋战术——和早期波斯人类似,蒙古骑兵也精于这种传统骑射战术。即在距离敌阵50米左右之处反复绕圈,不断以骑射削弱敌*。包围战术——当敌人聚集一处时,蒙古骑兵往往选择包围对手,并且围三阙一。等待敌人从缺口处逃跑时追击歼灭。佯败战术——对较为强大的敌人,蒙古骑兵会以小部队前出引诱。由于来去迅速,敌人通常只能尾随其后。一旦抵达预设地点,埋伏的蒙古骑兵便会夹击敌*。(蒙古*常用的四种战术:费边消耗战术,回旋骑射战术,包围歼灭战术,佯败诱敌战术)

靠着大汗权威维系,以及战功晋升,战利品分享刺激,士兵的战斗意志十分强烈。如此严密的*事组织,严格的*队纪律,完全和临时征召的牧民战斗力不可同日而语。

其次为通过颁布大扎撒(*令,法度),作为蒙古帝国的成文法典,以明确律法来掌控属下,远比过去游牧民族统治方式先进。草创各种基础制度以后,大汗的命令使之得到有效执行,大大提升了蒙古部落凝聚力。

这一切,既能满足大汗个人野心,扩张部落势力,也能让部下获得财富和地位晋升,从而继续巩固大汗统治地位,形成一种循环。于是,草原部落原生的对外掠夺愿望得到强化,蒙古战士从上至下都渴望着从战争中获益。

(蒙古国复原的蒙古骑兵)

武器与战术:

强力*队和士兵,总是离不开优秀的武器和战术,但这并不是决定性因素,而是锦上添花。

弓箭,铠甲,马匹,算得上蒙古战士的看家宝。每10个蒙古士兵里,有6名是轻装骑射手,另外4名为重甲骑兵。

(现代还原的蒙古骑射手)

十二十三世纪的蒙古弓属于反曲复合弓,弓身较小,弦桥并不突出。因拉力大,理论射程超过米,是英国长弓的两倍。据西伯利亚尼布楚地区考古发现的年石碑铭文显示,成吉思汗的侄儿在一次聚会里弯弓射中了远在米之外的目标。

除了个别勇士,一般的蒙古战士都能在马背上够对米之内的目标进行针对性打击,或者对米左右的目标实施覆盖射击。(数据来源:TheHistoryofTheMongolConquests,UnivofPennsylvaniaPress,1)

每个蒙古战士每分钟能在马背上射出6支箭,保证形成持续杀伤。考虑到目标可能只是普通士兵,也可能身着重甲,蒙古战士还能选择锐化箭头或者加重箭头。他们通常携带两到三付不同的弓,60支箭,以面对各种战况。这些细节既来源于他们自幼形成的弓马习惯,也和长期严格训练有关。

(蒙古反曲复合弓复原)

对轻装骑射手来说,皮衣或者皮甲这类轻便的防护便已足够。重甲骑兵则人马都穿着铁甲或者镶铁片的皮甲,完全可以和欧洲骑士对抗。蒙古盔甲受中国和中东风格影响很大,大多为经过硬化处理(煮沸后涂上沥青粗漆)的皮革和优质铁片,以层叠状构成,重约10公斤。盔甲内衬丝绸,以便于拉出射中身体的箭头。作为关键的马匹防护也很受重视,蒙古马甲以5个部分构成,旨在保护马匹身上弱点,增强激战中的生存能力。

(美国加利福尼亚圣何塞博物馆展览的蒙古重骑兵复原照片)

蒙古马的优点可以说人所共知,除了体型相对较小,耐力好,耐寒强以外,能自行寻找草料和树枝吃饱也是重大优点,这意味着*队不需要每天为马匹准备稻谷或者黄豆精饲料,后勤压力大大减轻。蒙古战士还偏爱母马,马奶制品能让*队渡过食粮不足的艰难困境。每个蒙古战士通常拥有2到4匹马,交替骑乘多余的备马使蒙古*每日可以行进公里。年入侵匈牙利时就让马扎儿人惊掉了下巴,因为当时的普通欧洲*队一天拖拖拉拉根本走不了几十里路。

(如图可见,蒙古马的身形大小)

野战里,蒙古*队命令严明,战术灵活,可以用大小骑兵团队执行各种复杂的机动,佯攻诱敌运用自如,随时寻找对手破绽以致命一击。面对大型城市,蒙古*队也不像传统游牧部落出现明显短板。除了驱赶当地平民降兵攻城,他们还有更多手段。

因为除了基础装备,蒙古首领保持了对工匠和新武器新技术的尊重。他们从西征路上学到了阿拉伯世界的重型配重投石机,又从南征里学到了中原地区的火药技术。于是,实用主义支配下,南宋坚固城池遭到了配重投石机的远程猛击,东欧联*被飞掷的火药炸弹和火焰箭搞得哭爹喊娘士气崩溃。3年于日本海域出土了蒙古战舰,考古学家们发现上面有一堆堆陶瓷外壳的火药炮弹,足以证明蒙古*队对先进武器的掌握程度。

(壁画中表现的蒙古配重投石机)

(出土的蒙古战舰和陶瓷炮弹残片)

至于各种欺骗手段和心理战,蒙古*队也非常擅长,他们对东西方的征战里,学到了各国的战略战术。于是一只铁血大*有了兵法指引,在数量不居于绝对劣势时,将难以被战胜。

兴亡匆匆,梦幻泡影。

蒙古帝国存在了多年时间,中央集权优势结合游牧部落可谓所向披靡,兵威远布。东起中华故土,西至东欧腹地,北到永冻之地,南及爪哇岛群。

然而,大*并没有带来文明之光,一路却只见尸骸铺满废土遍地。原本富庶的华北四川襄樊几作无人区,居民远逃深山老林也难幸免。金,西夏,南宋,大理这些世界上最繁华的国度落入地狱,黑水城荒凉的遗迹至今还矗立黄沙之中让人凭吊。自希腊时代建立的中亚河中水利灌溉体系也彻底化作齑粉,甚至几百年后的今天都依然无法再次耕种,这算是人力让绿洲化为沙漠的典型例子。亚欧间超过70多座城市遭到全面屠戮,让人谈之色变的鼠疫也被蒙古*队传入欧洲,变作造成0万人死亡的“黑死病”。

(著名画作,蒙古人围攻巴格达,城破后大屠杀导致数万至80万人死亡)

(如今残存在伊朗胡齐斯坦省的舒什塔尔古代水利系统,由罗马战俘参与修建,被蒙古大*摧毁)

随着领土激增,宗王们对天底下只有一个大汗显然并不满意,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独立王国,拖雷系和窝阔台系争夺不断。于是,集权和分封制度愈来愈难以驾驭,随着最后一位公认大汗蒙哥,在中国西南小小钓鱼城下殒命,整个蒙古帝国很快陷入分裂,内斗也变得名正言顺。不久后,长生天的信仰者们选择了汉化,突厥化,伊斯兰化,从精神上掐断了蒙古帝国的命脉延续。

(库利科沃之战,俄罗斯人击败金帐汗国,标志着蒙古对东欧的统治开始瓦解)

不久以后的14世纪,一个早已突厥化的蒙古瘸子运用铁血手腕和权术登上高位,他几乎学到了蒙古帝国的全盘策略,再次在大地上掀起腥风血雨,最终毁灭了蒙古大*留下的残汤剩水。而他自己建立的帖木儿帝国,也骤兴骤亡,和前者如出一辙。

所有一切都印证了那句话:“权力总会摧毁权力,欲望总会吞噬欲望。”

(谢谢观赏,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其他文章账号下可见)

岳家*对蒙古大*——历史上的如果

数据来源:

Ping-tiHo,AnEstimateoftheTotalPopulationofSung-ChinChina《中国人口发展史》TheHistoryofTheMongolConquests,UnivofPennsylvaniaPress参考文献:

元朝秘史世界征服者史GenghisKhanandMongolRuleWarriorsoftheSteppe:AMilitaryHistoryofCentralAsiaBCtoADArtilleryandwarfareduringthethirteenthandfourteenthcenturies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